棉蛉蟲,又稱棉鈴實夜蛾,拉丁名: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,英文名Cotton bollworm, 夜蛾科。
成蟲:灰褐色中型蛾,體長15-20mm,翅展31-40mm,復(fù)眼球形,綠色(近緣種煙青蟲復(fù)眼黑色)。雌蛾赤褐色至灰褐色,雄蛾青灰色,棉鈴蟲的前后翅,可作為夜蛾科成蟲的模式,其前翅,外橫線外有深灰色寬帶,帶上有7個小白點,腎紋,環(huán)紋暗褐色。后翅灰白,沿外緣有黑褐色寬帶,寬帶中央有2個相連的白斑。后翅前緣有1個月牙形褐色斑。
卵: 半球形,高0.52mm,0.46mm,頂部微隆起;表面布滿縱橫紋,縱紋從頂部看有12條,中部2縱紋這間夾有1-2條短紋且多2-3岔,所以從中部看有26-29條縱紋。
幼蟲: 共有6齡,有時5齡(取食豌豆苗,向日葵花盤的),老熟6齡蟲長約40-50mm,頭黃褐色有不明顯的斑紋,幼蟲體色多變,分4個類型:1)體色淡紅,背線,亞背線褐色,氣門線白色,毛突黑色。2)體色黃白,背線,亞背線淡綠,氣門線白色,毛突與體色相同。3)體色淡綠,背線,亞背線不明顯,氣門線白色,毛突與體色相同。4)體色深綠,背線,亞背線不太明顯,氣門淡黃色。氣門上方有一褐色縱帶,是由尖銳微刺排列而成(煙青蟲的微刺鈍圓,不排成線)。幼蟲腹部第1,2,5節(jié)各有2個毛突特別明顯。
蛹:長17-20mm,紡錘形,赤褐至黑褐色,腹末有一對臀刺,刺的基部分開。氣門較大,圍孔片呈筒狀突起較高,腹部第5-7節(jié)的點刻半圓形,較粗而。熐嘞x氣孔小,刺的基部合攏,圍孔片不高,第5-7節(jié)的點刻細密,有半圓,也有圓形的)。入土5-15cm化蛹,外被土繭。
棉鈴蟲在華南地區(qū)每年發(fā)生6代,以蛹在寄生根際附近土中越冬。翌年春季陸續(xù)羽化并產(chǎn)卵。第1代多在番茄、豌豆等作物上為害。第2代以后在田間有世代重疊現(xiàn)象。成蟲白天棲息在葉背或蔭蔽處,黃昏開始活動,吸取植物花蜜作補充營養(yǎng),飛翔力強,有趨光性,產(chǎn)卵時有強烈的趨嫩性。卵散產(chǎn)在寄主嫩葉、果柄等處,每雌一般產(chǎn)卵900多粒,最多可達5000余粒。初孵幼蟲當(dāng)天棲息在葉背不食不動,第2天轉(zhuǎn)移到生長點,但為害還不明顯,第3天變?yōu)?齡,開始蛀食花朵、嫩枝、嫩蕾、果實,可轉(zhuǎn)株為害,每幼蟲可鉆蛀3~5個果實。4齡以后是暴食階段。老熟幼蟲入土5~15厘米深處作土室化蛹。
推薦防治方法:當(dāng)棉田棉鈴蟲百株蟲率一代為5~10頭、二代為15~20頭、三代25頭時,每667m2用100億孢子/ml短穩(wěn)桿菌懸浮劑80~100毫升兌水45公斤左右噴細霧。棉鈴蟲卵孵化盛期到幼蟲二齡前,施藥效果最好。二代卵多在頂部嫩葉上,宜采用滴心挑治或僅噴棉株頂部,三、四代卵較分散,可噴棉株四周。 |